Board logo

标题: 从机制和政策上促进消费增长 [打印本页]

作者: ywb    时间: 2008-10-14 08:56     标题: 从机制和政策上促进消费增长

      
   
  一、消费形势不容乐观
  今年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快速增长,特别是自2月以来,同比增速逐月提高。8月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8768亿元,同比增长23.2%,比去年同期提高6.1个百分点。剔除价格上涨因素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实际同比增速由2月的12.2%提高到8月的13.8%。最终消费额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间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经验数据表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最终消费的比例关系大致为0.68∶1。一般情况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的稳步提高,也会带来消费增速的提高。因此,有些经济学家认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快速增长,意味着消费形势很好。
  但是今年的情况与以往不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快速增长并没有带动消费的快速增长。
  实际上,上半年居民消费支出增长比去年同期明显下降。今年上半年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性支出的同比增速为13.67%,增幅比去年同期下降0.58个百分点;剔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同比增速为5.6%,比去年同期下降5.4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农村居民家庭生活消费现金支出的同比增速为15.2%,比去年同期提高1.4个百分点;但剔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同比增速为6.4%,比去年同期下降3.5个百分点。尽管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现金支出只是其消费的一部分,但其变化趋势基本可以代表农村居民总消费的变化趋势。由此可见,无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的消费性支出都在下降。另外,非刚性支出的生活品的消费在减少。8月,与居民生活关系密切的吃、穿、用类生活必需品的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20.3%、27.6%和27.4%,呈现高速增长趋势。其中,粮油类零售额增长23.1%,肉禽蛋类零售额增长26.7%,服装类零售额增长29.5%。与此同时,非刚性支出的生活用品的消费增幅则远低于刚性支出的生活必需品消费增幅。其中,文化办公用品类零售额增长13.3%,体育、娱乐用品类零售额增长10.1%,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8.6%,通信器材类增长4.5%,汽车类增长19%,建筑和装潢材料类下降9.5%。由此可见,当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增长主要是由生活必需品零售额高增长推动的。
  另外,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消费信息指数的走势上可以看出未来的消费形势也不容乐观。2008年以来,各月的消费者信心指数在94左右,比去年同期下降2个百分点。
  二、多重因素影响消费增长
  第一,居民收入的实际增幅下降。上半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8065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4.4%,同比下降3.2个百分点;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实际可比增幅由2007年上半年的14.2%下降到今年上半年的6.3%。上半年农村家庭人均现金收入2528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8%,增幅同比下降2.3个百分点;剔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同比增长10.3%,比去年同期下降3个百分点。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无论城市还是农村的居民收入实际同比增幅都在下降。
  第二,预期收入下降。经济增幅下滑,原材料价格持续高位运行,企业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就业增长有可能减缓,这些都将影响居民预期收入。对消费增幅的制约将更多地体现在明年。
  第三,居民储蓄存款持续高增长,消费倾向下降。自去年10月以来,股市资金持续回流银行,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增幅大幅攀升,从去年10月的3.7%,冲高到今年8月的18.5%,而且还有继续上升的趋势。截至今年8月末,居民储蓄存款已超过20万亿元。居民储蓄存款快速增长,说明储蓄资金没有很好地进入到消费市场,居民储蓄倾向上升,消费倾向下降。这预示未来消费增长面临压力。
  第四,股市持续下跌,财富效应逆转,居民消费也将受此影响而收缩。自去年10月以来,我国股市持续下跌,居民财富缩水,通过负财富效应制约居民消费增长。
  三、从机制和政策上促进消费增长
  今年以来,全球经济尤其是我国的三大出口地欧盟、美国、日本经济增幅下降,近期的经济数据更显示了其经济的疲软。今年我国出口增幅下降,今年前8个月的出口增幅已由2007年同期的27.7%下降到22.8%,而且接下来几个月的出口增幅可能继续下降。出口增长放缓的同时,由于国际市场能源、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影响,进口增长明显加快,导致净出口减少。据初步测算,我国今年全年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将由2007年的21.5%下降到-2%。今年以来,投资的名义增速逐月提高,前8个月的投资增速达到27.4%,但剔除价格因素后的实际投资增幅仅为14.5%,明显低于2007年的18.9%。在这种形势下,促进消费、保证内需成为“保稳控价”的核心。
  因此,现在应考虑从机制和政策上找到支持消费稳定持续增长的途径。笔者认为国家应从制度上保证居民收入的增加和社会保障水平的稳步提高;在政策上应削减利息税,提高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努力将快速增长的居民储蓄资金转移到消费市场上来。
  1.改变初次分配的比例,使居民更多分享经济高速增长的利益,促进消费率的提高。
  消费的提升空间很大。1991年~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按可比价计算的年平均增速为10.4%,而居民收入在此期间的平均增幅不到10%。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最终消费占GDP的比例呈现逐年下降的态势,由1991年的62%下降到2007年的49%。而发达国家的这一比例在80%左右,全球平均这一比例约77%。我国不仅有提升消费的空间,而且也有提升的必要。
  三大需求主体的分配比例有待于进一步调整。1997年~2007年,我国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呈现下降的趋势,由1997年的63.5%下降到2007年的49.6%。与此相反,政府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则呈现快速上升趋势,由1997年的10.5%上升到2007年的19.6%。
  企业的利润总额占GDP的比重也由1997年的2%上升到2007年的8.8%。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近年来经济增长的利益更多地被企业和政府分得。因此,三大需求主体的分配比例应逐步调整,主要是大幅度提高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
  2.提高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降低利息税税率,增加低收入人群的收入。
  今年前8个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7.3%,虽然今年接下来的几个月CPI涨幅将下降,但食品的价格仍处于高位,已经使居民特别是收入较低的群体明显感到生活开支的压力。在这种形势下,继续提高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同时降低利息税税率,间接增加居民收入,能够缓解物价上涨给居民带来的生活压力。
  3.取消对企业的补贴,增加对低收入人群的补贴。逐步理顺资源品价格,逐渐取消对能源企业的补贴,并将补贴转向低收入人群。这既可以促进资源和能源的开发和节约,又利于扩大居民消费。
  4.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善消费预期。
  虽然近年来我国的财政收入不断增加,对于医疗、教育、养老等保障体系的支出也在不断增加,但是财政支出在这类支出总额中所占比重依然不高,不利于改善居民的消费预期。据有关专家测算,在医疗领域,我国居民负担的医疗费用在60%左右,而政府负担的不到40%,主要发达国家的比例正好相反。而教育费用居民要负担一半以上,政府和社会承担的还不到一半。发达国家的教育费用80%~90%由政府负担。虽然就目前我国的国情来看,不能完全达到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但目前的比例有待提高。
  作者单位:国家信息中心  
     
   
  www.ctaxnews.com.cn 2008.10.08   满岩




欢迎光临 丹阳市鑫桥税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http://xqtax.com.cn/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