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特别报道——雪域高原的那一抹蓝
[打印本页]
作者:
ywb
时间:
2015-9-1 10:09
标题:
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特别报道——雪域高原的那一抹蓝
2015-09-01 来源:中国税务报-中国税网 作者:何乐 郭涛 杨新天
2015年,西藏迎来自治区成立50周年。带着向往、激动与疑问,我们踏上了青藏高原。
50年来,这片土地完成了巨变。
西藏从奴隶制变成社会主义制度,人民从农奴成为现代公民。在“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治藏方针下,天路变通途,旧屋换新居,从一无所有到应有尽有,创造了“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间奇迹。
50年来,西藏又有些没变。
布达拉宫历经千年沧桑依旧矗立,金瓶掣签转世制度一如往昔,五体投地徒步跪拜依然虔诚,藏语言藏文化越发灿烂……
西藏是一幅画卷,写满了色彩。洁白的哈达,深红的寺庙,金黄的经筒,五彩的经幡。还有,那一抹和天空一样纯净的税务蓝。
财政补贴,税收返还,税收优惠,对口支援——这是外力;税收翻番,企业增加,收入剧增——这是内在。承载着全国人民的努力、奉献与期盼,西藏带着50年的辉煌,迈向下一个50年,100年……
辉煌50年·发展进行时
呜——汽笛鸣响。早晨不到9点,从日喀则驶往拉萨的列车发车了。穿越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掠过一座座雪山,经过路旁村庄错落的民族特色民居,列车在高原上飞驰,一路景色,尽收眼底。
2006年青藏铁路开通,结束了西藏无火车的历史,如今已建成的拉日线,筹划中的川藏线,一条条天路正将这片神奇美丽的土地与世界连结起来。
迈进21世纪的西藏,正像这辆列车,疾驰高原。
西藏的速度与激情
3小时后,拉萨到了。宁静的车站顿时热闹起来。车站广播响起歌声:“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哎……”晋美一家三口一边拿起手机拍下壮观的月台,一边跟着欢快地哼唱。
晋美一家人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见到拉萨火车站。“听惯了牛羊咩咩叫,火车的汽笛声还真新鲜!”在去年拉日铁路通车前,晋美坐汽车到拉萨需要五六个小时。
“西藏真跟过去不一样了!”晋美跟自己的女儿说。
与晋美同龄的日喀则市国税局副局长小平措出生于日喀则市江孜县,在高中毕业以前,他没有到过日喀则。那一年,小平措从乡里赶马车,早上8点出发,一共走了8个小时,才到日喀则。“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那会儿出行就是这样。”
如今,小平措的家乡,家家户户都有车,15分钟就能到县城。
变化的背景是西藏经济惊人的发展速度。2014年,就在不少省份纷纷下调2015年经济增速目标时,西藏却继续将目标增速维持在12%的高位,成为全国唯一未下调今年经济增长目标的地区。当年,西藏地区生产总值增速12%,达925亿元,连续21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从宏观经济到百姓生活,跨越、发展是关键词。“最重要的改变,还是藏区人民理念的改变。”小平措认为。
到拉萨后,晋美带着家人去了布达拉宫。“布达拉宫没变,旁边倒是变化大啦!”
蓝天白云下,在布达拉宫与大昭寺之间,八廓街热闹非凡。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或欣赏美景,或细淘商品。如织的游人中间,还有身着传统服装行跪礼的信徒,向着大昭寺,徒步迈近。
厚重的历史与宗教,鳞次栉比的商家与店铺,这一路,从历史走到现代,从宗教到世俗,和谐融洽。
50年前的西藏,就在这条八廓街,路上随处可见乞丐与尸体。那时候,西藏没有一所近代意义上的学校,青壮年文盲率高达95%;没有现代医疗,求神拜佛是大部分人医治疾病的主要办法,人均寿命只有35.5岁;没有一条正规公路,货物运输、邮件传递全靠人背畜驮;仅有一座125千瓦的小电站,只供十四世达赖及少数特权者使用。
历史的车轮向前进。到了30年前,20世纪80年代,整个中国正被改革开放的春风席卷,经济、文化呈现一派新景象。雪域高原也慢慢迈开了步伐。“那时的拉萨,只有一条柏油马路,路上半天才能见一辆车,更没有外地的人和车。没有菜市场,整个城市只有一个饭店、一家理发店。”林芝市国税局局长刘全洪在拉萨长大,是个“藏二代”,至今仍记得当年首府的样貌。
西藏的现在呢?
每个西藏人受访时,都乐开了花。他们会反问:“你看呢?”
免费医疗覆盖全部农牧民,15年义务教育领先全国,安居工程全地区范围实施,机场、铁路和公路从无到有……
“当时来的时候,我把牙膏、肥皂都带过来了,生怕买不到啊。到了之后发现,自己真是个傻子。”民生银行拉萨分行计划财务部总监潘冰蕾讲起两年前的“蠢事”,禁不住自己乐了起来。初到拉萨,这里繁华的商业将她吓了一跳:“这里什么都有,我根本可以不带行李都行。真是跟想象中不一样。”
西藏自治区国税局的80后税务人员徐华,从河北来到西藏,并在这里安家。他自豪地介绍起自己的第二故乡:“从银行取5万块,你敢抱着钱在大路上溜达吗?”我老实地摇了摇头。“可是,在拉萨,你完全可以。这里很安全。”徐华说,“这里还是全国幸福感排名最高的城市!”
发展的动力与机制
短短50年,西藏靠什么?“西藏速度”为什么能持续?
丹增今年73岁,是江孜县江热乡班久伦布村农民。几十年前,年少的丹增还是日喀则帕拉庄园的一名奴隶,饱受奴役和折磨。这几十年,他获得自由,家里安上自来水、通上电,买了机械化农具,日子翻天覆地。
“西藏的大发展,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央的支持。这一点我们心里有数。”小平措用标准的汉语回答了这个问题。
这个答案在西藏有着共识。“若不是中央的大力支持,靠西藏自己发展,是断然没有这么快的。”拉萨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国税局党组书记其美十分肯定地说。
中央对西藏的支持,从未间断。
根据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西藏白皮书》,60多年来,中央财政不断加大对西藏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1952年~2013年,中央政府对西藏的各项财政补助达5446亿元,占西藏地方公共财政支出的95%。
“国家有很多补贴,草场补贴、老年补贴,有些人的收入中,50%是补贴。”日喀则市岗巴县国税局局长国杰说道,“现在,老百姓非常幸福。聊天的时候,都说共产党好。他们知道好日子是怎么来的。”岗巴县人口刚刚过万,但教育水平并不低。政府专门设立了教育基金,为贫困家庭子女交学费,设立奖学金。
此外,全国各兄弟省份的鼎力支持,也是高原列车前进的重要动力。
厦门广场,广东路,福州路……这样的地名,并不在祖国的东南,而在被称为“西藏江南”的林芝地区。
在藏语里,林芝是宝座的意思。这里风景如画、绿树成荫,遇上雨季,总是阴雨绵绵,“像极了我的江南老家。”林芝市米林县国税局税务人员潘润杰说道。人们在厦门广场跳锅庄舞,在福州路买各式小商品。这样的地名带有特殊意义:通过命名,你就能知道,这条路,这栋楼,这个广场,是由哪里援建而成。
对口支援政策源于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当年,中央实施对口支援西藏的政策,安排60个中央国家机关、18个省市和17家中央企业对口支援西藏。20年来,先后有7批5965名优秀干部进藏工作,实施援藏项目7615个,投入援藏资金260亿元,主要用于改善民生和基础设施建设。2010年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中央政府按照省市财政收入的千分之一核定了17个援藏省市的援助资金量,并建立了稳定增长机制。
“要不是他们,我们哪有这么好的风景看,这么好的楼房住着。”站在林芝八一镇附近的河堤上,几位市民正在夕阳下聊天。他们脚下的堤坝,身后的楼房,都来自于兄弟省份的援助。在这里,和谐、融合,并不是停留在纸上的名词,而在于人民的点滴生活之中。
税收的角色与担当
飞驰的列车需要源源不断的动力补给,在西藏的发展中,税收也有着独特的角色与作用。
一方面,5446亿元的中央财政支持,离不开税收的贡献。全国各地共同创造的税收,为西藏的发展添油加力,使其在高原上释放能量,加速奔跑。
另一方面,西藏近50年的大发展,还有着内在动力的推动。旅游业、房地产业、基础建设等行业的迅速崛起,让西藏经济与税收,在全国经济增速放缓、下行压力释放的背景下,表现亮眼。
“这50年,西藏税收收入规模逐年扩大,实现跨越式增长,共组织各项税收收入934.9亿元,年均增收3.6亿元,年均增长16%。”西藏自治区国税局局长胡苏华介绍,这样的增幅在全国名列前茅。
“西藏有很多天然优势,政府给了这么多优惠条件,企业发展能不快吗?”西藏天地绿色饮品发展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李建友说道。他所在的公司主要生产在西藏颇为流行的西藏啤酒。“人们过林卡的时候,一家人出去度个周末,喝上几瓶西藏啤酒,最好不过了。”
成立于2010年的这家公司,截至2014年,销售收入达14亿多元,纳税2亿多元。李建友提到的优惠政策,包括西藏实行的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15%,而从今年起,这15%税率中的地方部分也将全数返还给企业。“还有银行贷款,利息也低于内地。”
来西藏啤酒之前,李建友在云南的嘉士伯啤酒工作。从外企到民族企业,李建友觉得很自豪。“一方面,我们用的是德国最先进的啤酒酿造技术;另一方面,我们用青稞酿酒,这在世界上是仅有的,绿色、健康。”
2014年,由政府搭桥,企业与中石化联姻,现在由李建友的公司生产的纯净水在全国所有中石化便利店都能买到。“走出西藏,让全国人都喝到我们的饮品,是我的梦想。”
天地绿色公司地处拉萨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内地城市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一样,区内工厂林立,道路宽敞,很多知名品牌都已在此开工建设,尤以藏药为代表。
开发区是西藏地区唯一的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已经14年。“这里是西藏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也是民族地区优惠政策的集中体现。”其美介绍。
数据显示,2004年,开发区形成税收,当年税收收入196万元。2014年,税收收入43.6亿元。10年增长了2000多倍。
在国家政策、项目的多方支持下,西藏日新月异。那么,西藏自身的经济发展如何呢?来自西藏自治区国税局的数据中蕴含着答案。
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足以证明西藏市场的逐渐成熟。西藏自治区国税局党组书记董涛介绍,2010年~2015年上半年,西藏非公有制经济税收总量不断放大,由2010年的16.7亿元增加至2015年的90.9亿元,总量较“十二五”年初增长2.1倍,平均增速达到49.5%,占总体税收的比重由79.2%递增至94.8%。
新产业也出现强劲的势头。随着投资力度加大、旅游业的发展、“营改增”政策变化和小微企业等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的出台,新一批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促使第三产业税收贡献突出,成为西藏税收收入的主力军。
经济结构也正不断优化。2015年上半年,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完成税收分别占全部税收收入的19.2%、80.8%,与2001年的42.5%、57.5%相比,充分体现出三产大发展效应。与2001年数据相比,建筑业税收贡献实力如故,年均增长率为23.5%。
数据背后,是这些年西藏自我发展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廉湘民分析,西藏经济仍有很大潜力。“尽管西藏经济已连续21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但其经济总量很小,GDP总值仅占全国的1.45%,具有很大的增长潜力。”
如今,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背景下,地处“南亚大通道”的关键节点上,西藏的未来,还将有更多经济奇迹被不断创造。
(责任编辑:王燕)
欢迎光临 丹阳市鑫桥税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http://xqtax.com.cn/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