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西津古渡 [打印本页]

作者: cwb    时间: 2005-4-26 12:51     标题: 西津古渡

<>     西津渡,创建于六朝时期,曾是京口瓜洲来往的渡口,“控吴楚要津”。这条长约百米的街道,荟萃了元代到清朝的古迹,金山登陆,西津渡远离江水,老街繁华一度,而今,历史变迁,西津渡街在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沧桑之后,归于了平静。</P>
<>  深深的车轮印辙,记载着曾经的繁华和忙碌。“清晓津亭迭鼓催,自古江山最佳处”。在欧阳修眼中,古街已成为一处风景,代表的是一种心境。观塔下香炉升起的袅袅青烟,和着若有若无的梵音,在老街古塔周围弥漫……</P>
<>  京口第一才女杜秋娘,那首“金缕衣”的诗,“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感受到镇江女人的多情~~~</P>
<>清·西津古渡图</P>

作者: cwb    时间: 2005-4-26 12:55

< ><B>○《泊船瓜洲》——宋·王安石</B>

<>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京口是镇江的别称。1075年,已经54岁的王安石卸任宰相一年之后,重新收拾行囊,打算北上官复旧职,继续推行他的变法主张。这一日,船行至镇江与对岸瓜洲之间的江面。即将北上,上游不远是他居住的南京,再望望江南,正是春天,可是北方的一场政治斗争正在等待着他,王安石的心情复杂,自问归期,似乎已隐隐感觉到前途的黯淡。一年后,王安石果然再次被免职,从此遁出政治核心。不知他在归程中再望镇江,是否有明月相伴?
</P>
<></P>
<></P>
<></P>
<></P>
<></P>
作者: cwb    时间: 2005-4-26 12:59

<></P>
<></P>
<></P>
<></P>
<></P>
<></P>
<></P>
<></P>
<></P>
<></P>
作者: cwb    时间: 2005-4-26 13:00

<B>○《水调歌头·中秋》——宋·苏东坡</B>
<TABLE align=right border=0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5>

<TR>
<TD>
<DIV align=center style="DISPLAY: block; POSITION: relative"><IMG border=0 src="http://www.ctn.com.cn/img/assets/200312/031202163959120224.jpg"></DIV></TD></TR>
<TR>
<TD align=middle>金山上的芙蓉楼</TD></TR></TABLE>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这轮中秋的月亮出自镇江金山。金山原是长江中的小岛,清代之后方与陆地连成一体。江北的人一直有个说法,早先金山寺要是着了火,扬起的灰烬能够顺风飘到对岸,但这幕景象已不可能再发生了,长江河床在下游摆动的规律是不断侵蚀北岸,其影响不仅使金山登陆,也使古瓜洲坍入了江中。
</P>
<></P>
<></P>
<></P>
<></P>
<></P>
<></P>
<></P>
<></P>
作者: cwb    时间: 2005-4-26 13:04
























作者: cwb    时间: 2005-4-26 13:13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宋·辛弃疾
<FONT face=楷体_GB2312></FONT>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在镇江三山中,北固山好像多一些豪迈之气。不知道是因为山势本身给人造成的印象,还是与辛弃疾两次登上北固山上所留下的两首词作有关。或许是甘露寺在三国中的一段演义让这里沾染了最初的英雄气。这首词是辛弃疾第二次登岛所写,其实第一次的作品也非常有名,“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何等的气派。
  ○《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
<FONT face=楷体_GB2312></FONT>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在金山上。选择在这里道别,实在是一个再理想不过的地方了,有山有水,离着渡口也近。虽然,有人提出来,王昌龄并非是在此芙蓉楼上写下该诗,但千年往事已无踪可寻,倒是为诗人披上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4-26 13:19:33编辑过]



作者: cwb    时间: 2005-4-26 13:16

<><FONT size=2>     镇江城西老街上为什么会有英国领事馆?并不是所有的镇江人都能说出一个道道来。原来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公元1858年),英国强迫清政府先后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在《天津条约》第十款中规定:“准将自汉口溯流至海各地,选择不逾三口,准为英船出进货物通商之区。”从此汉口、九江、镇江三处开埠,并提出镇江在一年之后立口通商。1861年5月10日镇江正式立埠,开埠时间比汉口、九江、南京都早。</FONT></P><><FONT size=2>    1861年1-2月,英国领事馆选址云台山,租地面积山上为30亩,山下为112亩,总计为142亩。言明租金每亩一钱一分七厘五毫,漕米七升八合八勺,山上土地每十亩作一亩,合计租金为银十三两五钱一分三厘,米九石零六升三合。这样英国殖民者就以极其低廉的价格取得了这块地盘的永久使用权。英国领事馆租界的区域曾由当时的英领事费笠士在镇江设四至界石。大致范围是,西至小码头,北至江边,东至镇屏山巷,南至银山门。在界内筑三条马路,于交通要碍处设置栅栏四座,早晚关闭,不许中国人入内。</FONT></P><><FONT size=2>    英国领事馆在镇江划定租界,从一开始就遭到镇江人民的反对。特别是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镇江爆发了火烧英国领事馆和教堂的事件。1888年农历正月初六,一康姓小贩在租界内设摊遭印度巡捕毒打致死,英国领事馆官员对此置之不理,激起了镇江人民的公愤。数千群众自动聚集起来,包围了英国领事馆和教堂,英国巡捕竟然向群众开枪射击,更激起了群众的义愤。愤怒的群众举火焚毁了领事馆和十五处教堂。吓得平时气焰嚣张的英国殖民者屁滚尿流,匆忙跳上停泊在镇江长江江面上的太古轮,狼狈地逃跑到上海。</FONT></P><><FONT size=2>    西津渡,唐时称金陵渡,因当时之镇江名金陵。据说唐代诗人张祜(一说是杜牧)作诗《金陵渡》云:“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西津渡街又因位于蒜山山麓,因此也叫蒜山渡。</FONT></P>
作者: cwb    时间: 2005-4-26 13:18

<><FONT size=2>     相传,蒜山(云台山)亦作算山。三国时,周瑜与武侯曾在此山商议拒曹大计而得名。据说当时曹操大兵压境,诸葛亮来东吴与周瑜共商破曹之策,于是二人各将谋略书于掌中,伸开时均为一个“火”字。历史上有“火烧赤壁”之说,此策便是谋于此山、亦源于此山。兹有《京口山水志》唐时陆龟蒙吟咏算山诗为证:“水绕苍山固护来,当时盘踞实雄才。周郎计策清宵定,曹氏楼船白昼灰。”</FONT></P><><FONT size=2>     另外,西津渡在唐时,又名蒜山渡。唐浙西节度观察使李德裕于此设营。宝历二年(公元826年)安徽亳州有一浮屠(和尚)造谣惑众,称此地圣水可以治病。于是一传十,十传百,每日有数百人渡江前往汲水,转手贩卖,斗水三千文。李德裕一边在蒜山渡捕捉汲水者,一边将此事上奏朝廷。李在奏章中说:“以往吴国有圣水,宋齐有圣火,这都是妖言妄说,臣已于金陵蒜山渡加强巡捕,严禁渡江汲水。”事后为李所止。</FONT></P>
作者: cwb    时间: 2005-4-26 13:24

<>  唐朝诗人张祜夜宿镇江西津古渡小山楼,登楼眺望长江,思绪游动,信而走笔,写下了《题金陵渡》七绝,“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唐朝时的金陵不是南京,而是指京口,北宋时改称镇江),他以轻灵细腻的笔调,谐和而低回的音韵,抒发羁愁旅意,展示了扬子江月色美景,清美之致,宁静之致。</P><>    吴大帝孙权具有江东,建立吴国,在早年逐鹿江东的时期,镇江是东吴政治经济中心,后人有“大战于赤壁,决机于京口”之说。西晋末年,东晋偏安江左,镇江为东南大都会———六朝首都的屏障,“京口酒可饮,兵可使”,著名将领谢玄、刘牢之统帅的北府兵威镇天下,北府兵名将刘裕在京口起兵,代晋称帝,革除东晋弊政,建立了刘宋王朝,为汉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当运河成为水运的生命线后,运河的江南流域节制放在润州,即古镇江。</P><>  润州不仅是一州的首府,而且成为浙江西道节度使和镇海军所在地,漕运移至京口,南来北往皆以京口通津,镇江的西津古渡就是最好的写照,宋金时期,镇江是南宋与金对峙的最前沿,镇江金山留下梁红玉击鼓战金山的传说。“陆相门前新涨海,丞相墓上古松声”,宋末宰相陆秀夫自幼随父迁居镇江,故宅就在镇江东郊汝山下,与抗金名将宗泽墓相望,为镇江城增添了几份庄严的色彩。明末清初郑成功树讨清复明的大旗时,从海上进兵首先瞄准的是镇江,认为镇江是南北的咽喉,断瓜洲则山东之师不下,据北固则两浙之路不通。近代,英侵略者在迅速“置北京于死地”的战略思想下,攻击镇江,镇江人民抗击英国侵略者的英雄气概彪炳史册,至今焦山抗英古炮台仍静静地躺在山脚下,警惕地注视着扬子江面。</P>
作者: 轻轻的来    时间: 2005-4-27 00:08

<>如果和心爱的人,漫步在朦朦细雨的街道中,好诗意呀。</P><>[em17][em17][em17]</P>
作者: 轻轻的来    时间: 2005-4-27 00:09

如果和心爱的人,漫步在朦朦细雨中的街道上,一定特别有诗情画意。
作者: ywb    时间: 2005-4-28 16:23

<><FONT face=幼圆 color=#33ff00 size=6><b>不愧是"王导"啊,对镇江的人文地理、历史发展与变迁,这么了如指掌!</b></FONT></P><><FONT face=幼圆 color=#33ff00 size=6><b>佩服!</b></FONT></P>
作者: cwb    时间: 2005-4-28 17:20

脸红的为,谢谢马师支持~~~[em04][em04][em04]
作者: 冬至123    时间: 2005-5-4 17:52

<TABLE fixed; WORD-BREAK: break-all" width="90%" border=0><TR><TD 9pt; LINE-HEIGHT: 12pt" width="100%"><img src="http://www.xqtax.com.cn/bbs/Skins/Default/topicface/face1.gif"> <B></B>
如果和心爱的人,漫步在朦朦细雨中的街道上,一定特别有诗情画意。
有同感!!!!!</TD></TR></TABLE>




欢迎光临 丹阳市鑫桥税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http://xqtax.com.cn/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