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税法的顺序规则总体上比较类似,只是在具体判断上存在差异。通常来说,对于来自于公司的收益分配按股息收入征税,来源于股东投资的返还不征税,超过股东投资返还的按股权转让征税。而什么情形属于投资返还,对股息课税是否必须以公司有收益为前提,各国规定则存在差异[1]。如美国对于分配的税收处理取决于税法上独立的收益和利润(earnings and profits)的核算,向股东的分配会被首先视为利润分配,不论公司法上对该分配如何定性。如果公司当年有盈利,累计是亏损的,当年的分配仍然需要纳税,但总体上,课税的前提和公司盈利相关。[2]英国税法中,对公司法所定义的股息以外项目的分配课税,并不考虑公司是否存有利润。[3]在荷兰,对股东股息课税,某种程度上也无需考虑公司财务状况。当无收益的公司预计未来会有盈利,从资本盈余(股本溢价)中进行的合法分配,也应当课税。[4]
在此情况下,立法可能秉持的不同观点,实际上也会对税法的具体规定产生影响。例如,很多国家对于股票股息原则上并不征税(存在出于反避税考虑的特殊例外),最典型的是美国。在1920年的Eisner v. Macomber案中[5],最高法院的法官对于股票股息是否应税曾持前文所述两种不同观点,最后多数意见认为不应视为税法上的所得,随后美国税法典进行了相应修改。股票股息派发时不确认股东所得,只是将股东持有的初始股票的计税基础在初始股票和新派发股票之间进行分配,将股东的股息所得递延至股东处置时再进行课税。当然,也有国家对于股票股息在分配时征税,如加拿大,因为加拿大税法对于股东投资的返还,并不征税,因此税法选择在其未分配利润资本化时对其征税。[6]在德国税法与前述相比有混合型的特点,股票股息原则上作为资本报酬属于应税股息,但是来源于资本公积的注册资本增加是免税的。这部分免税的注册资本应在向投资者返还时,再按照股息收入进行征税,[7]这其实和我们对该问题所持的观点比较类似。
[1]说到这里,有一句题外话,就是关于视同股息分配,个人所得税中视同股息分配的前提是否以公司有利润为前提,且分配课税金额不能超过可归属的利润就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实际上涉及到税法的拟制所得是否有法律边界的问题。
[2] United States,Internal Revenue Code, section 316(a)(2).
[3]United Kingdom,Income Tax (Trading and Other Income) Act 2005, section 383.
[4]转引自Hugh J. Ault,Comparative Income Taxation, Aspen Publishers, 2010, p353.
[5]Eisner v.Macomber, 252 U.S. 189 (1920).
[6]Canada, IncomeTax Act, section 248.
[7]Germany, IncomeTax Act, s.20 para.1 no.1, 转引自Hugh J. Ault, Comparative Income Taxation, Aspen Publishers, 2010,p369.
[8] United States, InternalRevenue Service, Publication 551 (12/2014), Basis of Assets.
[9] 根据资本公积是否在股东转让时作为转让成本计算的部分有所区别。
[10] 如前所述,视同股息也并不以企业存在盈利为前提。
参考文献:
1.刘燕著:《会计法》(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 Hugh J. Ault, Comparative Income Taxation, AspenPublishers, 2010.
3.Douglas A. Kahn, Principles of Corporate Taxation, WestPress, 2012.
4. George K. Yin, Corporate Taxation. Aspen Publishers,2011.
5. Harold G. Wren,The Income Taxation of Corporate Distributions under the Internal Revenue Codeof 1954, California Law Review, Vol.43,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