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20世纪华人摄影经典作品欣赏
[打印本页]
作者:
bgs
时间:
2005-7-3 09:34
标题:
20世纪华人摄影经典作品欣赏
<
><b></b> </P>
<
><b> </P>
<
>
</b>《物理学家杨振宁》
拍摄于1994年2月10日。作者邓伟在详细解读了杨振宁的精彩人生背景后拍摄了这幅作品。40年代末,杨振宁从主持建造了世界上第一个原子反应堆的费米教授,共同提出基本粒子的结构模型,成为美国物理学界崛起的一颗新星。“美国氢弹之父”泰勒教授帮助杨振宁选择了理论物理作为研究方向;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提出:宇称不守恒原理,促进了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新发展,从尔获得了当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当作者见到杨振宁教授时。他已是72岁的老人,正在和学生谈话,他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小的多。他坐在一张沙发,背景是书架,身边有电脑。“我认为这个位置不错,曾有人在这拍过。他提议说:。我说喜欢过道墙上那几幅爱因斯坦的黑白肖像,拍的如同素描般简洁的,请杨教授坐到靠窗的长木桌前,继续和学生交流,他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时常会双手合十,像是陷入短暂的沉思。作者捕捉到了这个充分表现他性格的典型瞬间,他宁静的神态中蕴涵着悠远而跳跃的思绪。</P>
图片附件:
2951_10306_13707.jpg
(2005-7-3 09:34, 14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133
http://xqtax.com.cn/bbs/attachment.php?aid=13707
作者:
bgs
时间:
2005-7-3 09:34
<
>《历史性的握手》
1972年初,周恩来总理要做一件大事,怎样接待中国长期视为敌人的美国总统尼克松。既不失中国尊严,又不乏友好,这是挺有难度的一次外交活动。1972年2月21日是尼克松访华的日子,这也是我们摄影记者的大事。为了让中外记者拍摄好这一历史瞬间,有关部门第一次在机场边搭了一个阶梯式的大架子,距离宾主握手点约20米远。上午11点,尼克松的专机出现在北京机场的上空。记者们屏声静气,紧张地等待着中美两国领导人的历史性握手!舱门打开,第一个出现在门口的是满面笑容的尼克松,接着是他的夫人,尼克松步子很快,他一会招手,一会鼓掌,一只脚刚落地,手就笔直地伸向2-3米开外的周恩来。周恩来不卑不亢,面带笑容,等待着这只从太平洋彼岸伸过来的手,就在双方即将握手的刹那间,我当机立断,按动了快门......。后来由周恩来总理审定发表了这张照片。</P>
图片附件:
2951_10307_13708.jpg
(2005-7-3 09:34, 20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109
http://xqtax.com.cn/bbs/attachment.php?aid=13708
作者:
bgs
时间:
2005-7-3 09:35
《入城式》
1949年2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举行了开进北平的入城式,上午10时,庄严的入城式开始了,平津前委首长、北平市委、军管会的首长以及北平联合办事处的傅作义方面的代表登上了正阳门(前门)城楼,检阅了入城部队,威武雄壮的入城部队受到北平市民夹道热烈欢迎。当时我被任命为军管会与平津卫戍司令部记者,随部队采访和拍照了入城式盛况及各界群众夹道欢迎入城部队的热烈场面。
图片附件:
2951_10308_13709.jpg
(2005-7-3 09:35, 45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111
http://xqtax.com.cn/bbs/attachment.php?aid=13709
作者:
bgs
时间:
2005-7-3 09:35
《热土》
《热土》拍摄于舞蹈《绿地》。我在舞台摄影艺术创作中,运用多重曝光、慢门、变焦等技法,对舞台上的物象结构、重构、打破原有的组织形式,完成视觉形象的再创造,使原来完整的、简化的舞台形象复杂化,让清晰的舞台物象显现出模糊与多义性,营造出物象之间矛盾与协调的,虚实相生的关系,引发人们在具象与抽象之间的联想。使舞台上发生或即将发生的一切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成为自己理想的寄托。《热土》运用多重曝光,慢门和色彩属相的感知力表现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在自己的这片“热土 ”上世代相传,生生不息的拼搏精神。
图片附件:
2951_10309_13710.jpg
(2005-7-3 09:35, 34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118
http://xqtax.com.cn/bbs/attachment.php?aid=13710
作者:
bgs
时间:
2005-7-3 09:35
<
>《万头攒动看飞机》
《万头攒动看飞机》——上海市民为支援抗战捐献5架飞机,照片是作者于1932年10月在上海虹桥机场拍摄的。1932年1月28日日本海军陆站队夜袭淞沪,炮轰吴淞口要塞,占领上海闸北一带,事变聚齐,群情鼎沸,驻沪十九路军奋起抗战,上海市民纷纷捐款救国,并将全部捐款购买了五架战斗机,在虹桥机场举行了飞机命名典礼的献机大会。市民踊跃参加达10多万人。作者到现场观察地形,选定一处高坡,待飞机列队起飞的一刹那,用千分之一秒的快门速度拍下了万众欢腾,仰视天空飞机飞行的壮丽场面,地面上欢呼雀跃,激情澎湃的观众与空中比翼翱翔的五架战机融入同一画面上的新闻照片,生动的表现出我中华民族同仇敌杞的救国激情。报纸刊出后引起轰动!当天报纸销售一空。</P>
图片附件:
2951_10310_13711.jpg
(2005-7-3 09:35, 35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119
http://xqtax.com.cn/bbs/attachment.php?aid=13711
作者:
bgs
时间:
2005-7-3 09:36
<
>《给藏族儿童理发》
摄于1959年5月。一天我去郊区的一个连队,看着挤满屋子的一群藏族儿童,他们有的做着鬼脸,有的用藏语和班长比划着,被这种天真活拨,亲密无间的情景吸引了,当得知这些孩子是来找班长理发时,兴趣悠然而生,这不正是我要寻找的题材吗?既和班长商量决定临时理发店就设在屋后的树林里,孩子们听说要去“林卡”(花园的意思),特别活跃,为了使他们在相机前不感到紧张,作者先给他们每个人照一次相,并让他们从取景景框看看自己的小摸样.....正式拍照已是中午,太阳“顶尖”反差很大,请通讯员找来一块白布当反光板,这种散光反射柔和不刺眼,加强了照片的艺术效果。为了突出主题,我屏弃地平线上杂乱的景物,用仰角度,使班长和孩子们略腑的脸部突出地呈现在画面上。使读者从人物真实情感和内心世界的画和表现上,解读西藏平判以后,发生的深刻变化。 </P>
图片附件:
2951_10311_13712.jpg
(2005-7-3 09:36, 42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114
http://xqtax.com.cn/bbs/attachment.php?aid=13712
作者:
bgs
时间:
2005-7-3 09:36
<
>《我国的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功》
《我国的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功》摄于1967年6月17日上午9时。需要指出的是:世界主要国家从原子弹到氢弹试验成功的时间为:美国用了7年零4个月;英国用了4年零7个月;前苏联用了整4年;法国用了8年零6个月;我国仅用了2年零8个月,这是何等的奇迹和创举啊!
当时承担拍摄“两弹一星”任务的人员控制很严,除我拍摄照片外,连新华社摄影部的记者也不能进场区拍摄。要求上不传父母,横不传夫妻,下不传儿女,这是铁的纪律。我拍摄的照片,除了供解放军画报使用外,还要肩负国内外的发稿任务,我深感责任重大,为确保向全国和世界人民交上满意的照片,我顾不上个人的困苦与生命危险,经强烈要求,感动了指挥部负责人,于头天下午绕行到了现在的拍摄地点。晚上戈壁滩上气温聚降,狂风卷飞石,仅盖着一件皮大衣,蜷缩着熬过了黎明前的黑暗。第二天,太阳初之即,我把三台哈苏相机分别装上了后背:40cm、150cm、500cm镜头,装好胶卷的背后,脖子上挎着M4徕卡135相机和 等120相机,就像战一场恶仗,即将打响一样......“零时到了”顿时光辐射闪现,震撼宇宙的巨响,地动山摇,瞬息万变的滚滚火球,在碧蓝的天空中呈现出鲜艳夺目的蘑菇云......这次核试验拍摄到的火球最壮观,从小到大的各种蘑菇云变化多端,每颗都像一束鲜艳夺目的花朵,是我拍摄数十次核试验最好的一次。</P>
图片附件:
2951_10312_13713.jpg
(2005-7-3 09:36, 14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122
http://xqtax.com.cn/bbs/attachment.php?aid=13713
作者:
bgs
时间:
2005-7-3 09:36
<
>《西沙巡航》
《西沙巡航》摄于1992年5月16日。当时,正受命宣传海军航空兵40年业绩的作者,几经努力申请到一架残击教练机,随残8II编队出征。未经任何飞行训练的作者,身体被固定在狭窄的机舱中,随战机一起跟踪拍摄编队大幅度的战术飞行。作者乘坐的老式喷气歼击教练机机动性能差,油量有限,到达西沙上空只能在低空飞行两三分钟。庆幸的是,为作者架机的海军王牌飞行员王文元上校,在编队大坡度转向七连屿的瞬间恰到好处的抢占了有利的拍摄角度,作者忍受了强大的空气压力和晕机反应,按动了连拍快门,相机以1/500秒的速度,把战机的飞行姿态和西沙最具代表性的地貌环境演于一体,让国产先进战机首航西沙的历史瞬间永远凝固。突然,油量先急!飞机徒然拉起急转返航。一阵强烈的晕眩,作者昏倒在剧烈跃升的机舱中......。这幅浓缩着“保卫南海主权”重要内涵的记实照片,曾获各种摄影奖27项。</P>
图片附件:
2951_10313_13714.jpg
(2005-7-3 09:36, 13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108
http://xqtax.com.cn/bbs/attachment.php?aid=13714
作者:
bgs
时间:
2005-7-3 09:37
<
>《身残与心残的撞击》
1993年5月17日,济南盲校的部分学生到山东第一监狱教育中队演出,一名身穿白裙的女学生来到犯人中间,小手在黄色硬纸凹凹的点状盲文上慢慢移动:“亲爱的叔叔,我叫王鸿斌,是个盲孩子.......。”突然她离开了讲稿站起身,“我生下来就不知道爸爸、妈妈的摸样,12年了我多么想看看他们,看看所有爱我、关心我的人啊!.......”小鸿斌哽咽出声说不下去了。在场的所有人的眼睛都湿润了。一位犯人强忍着泪水流下来,他拉着小鸿斌的手,轻轻给他擦泪。......可我的心不残,我要努力做生活的强者!接着小鸿斌深情地说:我知道你们一时糊涂犯了罪,心里难过,可叔叔千万别灰心呀!你们要努力把自己改造好呀!叔叔我给你们唱支歌:“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这歌声伴着眼泪,震撼着在场所有人的心。《身残与心残的撞击》我拍下了这动人的一瞬。儿童与壮汉,身残与心残,纯洁的童心与悔恨之人,在一瞬间撞击、交流、融化,化为世上最神圣的情感,这是善的启迪,人类良知的呼唤。这幅作品先后荣获自强、自立全国摄影大赛金牌奖,16届全国摄影艺术展银牌奖。</P>
图片附件:
2951_10314_13715.jpg
(2005-7-3 09:37, 40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118
http://xqtax.com.cn/bbs/attachment.php?aid=13715
作者:
bgs
时间:
2005-7-3 09:37
<
>《引洮上山》
历史上甘肃省以干旱闻名,据记载从汉代到建国前为止的两千一百余年间,共发生旱灾252次。1929年甘肃发生的一大旱灾,夺去了三百万人的生命。千万年来,当地人民渴望改变干旱贫穷的面貌。1958年,在大跃进的背景下,甘肃省党和政府提出一个彻底改变甘肃中部和东部地区干旱面貌的宏伟计划,在崇山峻岭上修建一条山上运河,把洮河水引上山。建成后不仅可以灌溉1500万到2000万亩农田,还可以行船发电,这正是饱受干旱之苦的甘肃人民梦寐以求的事,受到了有全省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十几万农民开赴工地,以气吞山河的气概,打响了一场改造自然的战斗。1958年12月我奉派前往引洮工地采访。九甸峡名不虚传,洮河两岸高山夹峙,民工们在高数百米的悬崖上,用极简单的工具打眼放炮,劈山筑渠。典型的环境突出了工程的艰巨,虽然画面上出现的人并不多,但施工扬起的尘雾,增加了现场的气氮,给人以千军万马的感觉 引洮上山这一改造自然的宏伟工程,由于决策者的冒进,超越了现实的可能性,最终被迫下马,但广大农民兄弟为改变贫穷落后面貌,所迸发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则是可歌可泣的。1959年10月这幅作品曾分别在国际影展上获金牌奖和一等奖。</P>
图片附件:
2951_10315_13716.jpg
(2005-7-3 09:37, 47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99
http://xqtax.com.cn/bbs/attachment.php?aid=13716
作者:
bgs
时间:
2005-7-3 09:38
<
>《郭老拜师》
1958年5月,我随以郭沫若为首的中国文联参观访问团到河北省张家口地区采访。一路上,20多位作家、艺术家被农村的生产景象和农民的劳动热情所感动,纷纷写诗作画,歌颂农村新生活。在怀来县花园乡,官厅水库修建扬水站的工人敲锣打鼓前来报喜,少先队员给郭老献上了红领巾。当时郭老用手握着脖子上的红领巾说:“我们这次下乡是向工人农民学习的......我一定要像红领巾一样红透,要像修建扬水站的工人一样专深......。”在涿鹿县参观劈山大渠工地时,看到农民艰苦奋斗开山修渠的场景,情绪更加激动,他反复强调:“来这里就是向工人农民学习的,自己是个小学生,要拜工人农民为师,大家热烈鼓掌。就在他向农民作揖时我拍下了这张《郭老拜师》的照片</P>
图片附件:
2951_10316_13717.jpg
(2005-7-3 09:38, 32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67
http://xqtax.com.cn/bbs/attachment.php?aid=13717
作者:
bgs
时间:
2005-7-3 09:38
<
>《布满井架天车的小城》
孙明经1938年4月摄于自贡。1938年,日军占领我国东部沿海广大地域,湖南湖北断了海盐来路,人不吃盐是不行的。日本和投降派扬言:“断了海盐供应,看中国人不战自降。”我国学届泰斗钱昌照、顾毓秀等疾呼:“中国地大,断了海盐,四川自古富产井盐,急当扩大产量,并广为宣传以安定人心。”紧急派孙明经从重庆赴自贡赶拍《自贡井盐》《井盐工业》两片。两片一成,广泛放映,安定人心,也平抑了大后方盐价。《布满井架天车的小城》此摄影作品在此也产生了。自贡人凿井取盐的历史起于晋太康之年距今1700多年。盐深埋地下,要取盐必打井,井越深,出盐越多,自贡人在1835年凿一口名叫“桑海井”井深达1000.42米,当时西方凿开技术发达的美国人,同期只能凿出一百多米深的油、气、盐井!自古至今在自贡大地上凿出的盐井,燃气井累计已多达13000多眼!</P>
图片附件:
2951_10317_13718.jpg
(2005-7-3 09:38, 41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89
http://xqtax.com.cn/bbs/attachment.php?aid=13718
作者:
bgs
时间:
2005-7-3 09:39
<
>《我家第一幅自拍照》
《我家第一幅自拍照》摄于1901年1月。一天,丈夫孙喜圣拿回一架照相机,对心慈说:“我给你拍一张照片好不好。”心慈答:“拍一张合影吧。”丈夫说:那我请一个人帮我们拍吧。心慈说:不用,我要自己想个办法拍合影。她用一天多的时间,反复试验,终于搞出一个办法成功地拍摄出了第一幅自拍照。她当时使用的方法是,把照相机置于树下,用细绳挂一洋线轴于镜头上方,将一块黑长毛绒一头固定在相机上,另一头用细绳连接,挂两个铜铃为坠,细绳的另一头通过挂在树上的线轴连接在作者坐的凳子腿上,剪下一块同镜头盖一样大的黑长毛绒缝成的圆圈,把圆圈缝在黑长毛绒上,放下黑长毛绒,在铜铃的重力作用下圆圈正好套在镜头上把镜头盖好。拍摄时,作者用脚向下踩绳,绳通过线轴把黑长毛线上拉,镜头开启,开始暴光,心中数5秒,脚放开绳,铜铃下坠,把黑长毛绒下拉,将镜头盖好,完成拍摄。当时使用的是法国制无快门固定焦距摄影机,原底片为玻璃干板,感光及低,上午9时至下午4时之间拍摄暴光时间长达5秒。原底片文革间失踪。</P>
图片附件:
2951_10318_13719.jpg
(2005-7-3 09:39, 22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93
http://xqtax.com.cn/bbs/attachment.php?aid=13719
作者:
bgs
时间:
2005-7-3 09:39
<
>《四人帮被押上了历史审判台》
祸国殃民的林彪、江清反革命集团在1980年底被押上了法庭,接受全国人民的审判。我参加采访,深感责任重大。事先翻阅了大量有关文件,作了充分的准备。11月20日下午,我提前到达法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审判厅正中屏幕上高悬着的国徽,审判台下,约一米远处,排放着一溜分成十几个间隔的灰白色铁栏杆,是犯人的受审席位。下午三点零二分,法庭庭长江华宣布“开庭!”江青等十名主犯被押上法庭。作者把相机镜头对准每个被法警押进来的犯人,适时地按动快门,在审判过程中,一心想当“女皇”的江青,不时摇头晃脑,左顾右盼,以掩饰内心的惊慌,在大量罪证面前,她有时装聋作哑、装风卖傻、无理取闹;有时又凶相毕露,垂死挣扎。张春桥则自始至终一声不吭,两眼敌视,诡计多端,显示出十足的阴险狡猾。姚文元,经常是哭丧着脸。王洪文则神情呆滞。他们的表情不一,但反革命的本性都是一样的。作者既注意表现他们的共同特点,又揭示出他们每个人不同表演的形象特征。《江青受审记》六幅连续照片,就是这样构思并拍摄完成的。</P>
图片附件:
2951_10319_13720.jpg
(2005-7-3 09:39, 74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75
http://xqtax.com.cn/bbs/attachment.php?aid=13720
作者:
bgs
时间:
2005-7-3 09:39
<
>《小平您好》
国庆三十五周年,我有幸参加摄影报道。这次是在天安门金水桥两米高的台子上,主要是用长镜头拍城楼上的领导人。整齐的部队列式过来了,各兵种的方队过来了,大型模型彩车过来了。学生的队伍也过来了,气氛马上活跃起来,他们朝天安门城楼兴奋的喊着、跳着、突然学生队伍里打出书写着“小平您好”的横幅,横幅不大,但特别引人注目,顿时我被他们的激动劲所感染。我用相机记录下了这个场面。第二天,10月2日《小平您好》登在人民日报上。后来知道“小平您好”的横幅是北京大学1981届学生郭庆滨、李禹等同学为表达自己对党、对祖国的激情而制作的。</P>
图片附件:
2951_10320_13721.jpg
(2005-7-3 09:39, 33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67
http://xqtax.com.cn/bbs/attachment.php?aid=13721
作者:
bgs
时间:
2005-7-3 09:40
《让我们的血流在一起》
1976年4月4日,天色如人们的心情一样灰暗,一清早天安门广场已经人山人海。人民英雄纪念碑旁的矮松墙上系满了小白花,广场上到处是挂着挽联的花圈。人们在花圈中穿行,默读或抄写帖在纪念碑上、灯柱上、栏杆上、花圈上的诗词。上午十时左右,广场东宫北恻一群人举着一位青年,并向他发出阵阵欢呼,他用白布缠着的手向大家展示他写的血书:“敬爱的周总理,我们将用鲜血和生命誓死捍卫您!”人们争先恐后的同他握手致意,并高呼:“谁反对周总理就打倒谁!”,“誓死保卫周总理”,有的人还大声向他喊道:“我们支持你!”,“我们愿和你一起流血!”,我和在场的许多人都留下了激动的泪。一只只伸向青年的手,代表着一颗颗同样的心。作者用泽尼特原型单镜头反光相机,50MM标准头黑白胶片,现场没有高的拍摄点,根本站不稳,晃动的厉害,只能把相机高举过头,凭手调整角度进行盲拍,为了避免拍偏,求得较大的景深和画面稳定,作者调好光圈、速度、并预设了距离,用力挤到稍远的一点的地方,紧盯住变幻不定的现场,等待着最佳角度和时机,按下了快门,将这一难得的动人场面拍摄下来。这幅作品成为震惊中外的“四、五运动真实写照的代表性力作。
图片附件:
2951_10321_13722.jpg
(2005-7-3 09:40, 42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71
http://xqtax.com.cn/bbs/attachment.php?aid=13722
作者:
bgs
时间:
2005-7-3 09:40
<
>《白求恩大夫》
1939年10月下旬,日寇发动了“冬季大扫荡”,正准备起程回国筹集资金、器材和药品的白求恩大夫毅然决定留下救治伤员。指挥黄山岭作战的日军头目是以杀人魔王著称的阿部规秀,战斗进行得异常残酷。根据白求恩大夫“救护工作务必靠近火线”的原则,手术室就安置在离火线只有几里的涞源县孙家庄村外一座小庙里。白求恩大夫身着白色围裙,高卷着袖子,弯着腰,站在自制的“手术台”前,有条不 地指挥着整个抢救工作,极其认真地为每一个伤员做着手术.......连续工作了30多个小时。日寇向孙家庄袭来,后山发现大批敌人,情况十分危机。白求恩命令立即转移轻伤员,重伤员就地手术。枪炮声越来越近,破旧的小庙震得直掉土,大家一再劝白求恩大夫撤离,但白求恩镇定自若,旁若无敌,仍聚精会神地做着手术,挽救着一个个战士的生命,直到所有的伤员都做完了手术。作者目睹这一切,深深地被白求恩这种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精益求精的医术,对八路军战士无比深厚的情感,极端严肃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所打动,敬佩不已。他用摄影机和照相机记录了这感人肺腑的场景。</P>
图片附件:
2951_10322_13723.jpg
(2005-7-3 09:40, 44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82
http://xqtax.com.cn/bbs/attachment.php?aid=13723
作者:
bgs
时间:
2005-7-3 09:40
<
>《鞋穿帮了》
《鞋穿帮了》创作于1999年。在当年《首届什刹海旅游文化艺术节》开幕式上,来自非洲和欧洲的外国朋友穿着戏装,表演了一个京剧节目,这个节目受到了在场中外观众的热烈欢迎。多年来作者一直热衷于拍摄象征中外友谊的照片,友谊颂是作者一生追求和歌颂的永恒主题,因此他以极大的兴趣拍摄了这幅《鞋穿帮了》表现中外人民之间友情的作品。</P>
图片附件:
2951_10323_13724.jpg
(2005-7-3 09:40, 40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95
http://xqtax.com.cn/bbs/attachment.php?aid=13724
作者:
bgs
时间:
2005-7-3 09:41
<
>《飞鹰捕食》
1985年5月,酷爱足球项目的我参加了中国青年报举办的TDK杯国际青年足球锦标赛的采访。在中国和英国进行的半决赛中,我拍到了一张英国队的7号安东尼突破中国守门员的生动瞬间。画面上7号安东尼反越位成功,直插中国队的大门,在一对一的情况下,中国队的守门员紧急出动。倒地扑球未果,球反弹在空中时,安东尼展开双臂飞身跃起躲过了守门员的出击,轻松地将球打进大门。我为这张照片起名《飞鹰捕食》。这幅绝佳瞬间作品,获TDK杯国际青年足球锦标赛摄影大赛的头奖,并在此后祖国各地的摄影比赛中,这只“鹰”获得大、小奖项二.、三十次,为我赢得了荣誉,也带来了不少经济效益。</P>
图片附件:
2951_10324_13725.jpg
(2005-7-3 09:41, 29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86
http://xqtax.com.cn/bbs/attachment.php?aid=13725
作者:
bgs
时间:
2005-7-3 09:41
<
>《战火烧到鸭绿江边》
1950年6月,美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侵略战争,遭到全世界人民的声讨和谴责。那时我在解放军画报社任摄影记者,10月中旬去驻安东(今丹东)的部队采访,并准备随志愿军赴朝参战。安东位于鸭绿江畔,和对岸朝鲜的新义州隔水相望,11月8日,数十架美军重型机向新义州扑来,一批一批轮番轰炸,整座城市顿时陷入硝烟火海之中。我带上相机径直向江边跑去。路上不见行人,军车不时呼啸而过。这时我发现有两位边防战士,正持枪站在掩体中警惕地注视着对岸。心中不由一动,眼前出现的不正是这几天的感受想通过图片形象地告诉人们,战火正向我国蔓延,我们不能置之不理而又最具说服力和感染力的一幕吗?我激动的按动快门,记录下这历史的一瞬。照片在《人民日报》和全国各地报刊发表后,对当时我国正在掀起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P>
图片附件:
2951_10325_13726.jpg
(2005-7-3 09:41, 25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114
http://xqtax.com.cn/bbs/attachment.php?aid=13726
作者:
bgs
时间:
2005-7-3 09:42
<
>《东方红》创作概况
《东方红》摄于1961年8月。一个清晨听到广播电台播放的《东方红》乐曲,我突然受到启发,将“日出”和“天安门”两个本来毫不相关的意象联系在一起,头脑中产生了“一轮红日在天安门的东方透过瑰丽的彩霞冉冉升起”这样一个完整的艺术意象。遂以比喻和象征的艺术语言,运用摄影艺术手段,将这一头脑里的艺术意象,表现在摄影画面上,成为凝固的艺术形象。命题《东方红》,歌颂我们年轻的人民共和国以及共和国缔造者。同时也祝愿祖国在当时经历了三年困难后的复苏,以及光辉的前程。
《东方红》从萌生创作动机、立意与构思,深化意蕴,到现场多次观察,反复实地试拍,直至最后完成,前后历时约两年时间。主要是等待艺术意象中理想的彩霞。此作在拍摄过程中,曾数次变更拍摄方案,因彩霞变化太快,经常是初见不错,等骑车赶到现场,全变了样,往往高兴而去,扫兴而归。不过,方案即定,必须耐心等待,最后总算天公作美,出现了非常难见的彩霞,表达了我的意中之境。</P>
图片附件:
2951_10326_13727.jpg
(2005-7-3 09:42, 27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91
http://xqtax.com.cn/bbs/attachment.php?aid=13727
作者:
bgs
时间:
2005-7-3 09:42
<
>《荣誉》
第27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于1963年4月5日在布拉格开幕。我国派出了由庄则栋、李富荣、徐寅生、张燮林、邱钟惠、李赫男等组成的乒乓球队。七个项目的冠军,鹿死谁手?为世人瞩目。中国男队经过几场硬仗拼搏,决赛时以5:1击败了强大的对手日本队,夺得了体现一个国家乒乓球整体实力的斯韦思林杯(男子团体冠军杯)。决赛场拍完后,发奖仪式如何拍摄?我决定不拍领奖台获奖一般化镜头,也不刻意去照冠军队员捧杯欢呼的瞬间。当出现中国男队教练傅其芬高举奖杯,庄则栋、张燮林面露夺魁后的自豪,右边日本队荻村、三木等人神情木讷、沮丧,左边瑞典、西德队表示由衷祝贺这一神态各异的情景时,我毫不犹豫按下了快门。这幅栩栩如生、耐人咀嚼的作品博得普遍好评。我深切体会到:一个镜头的失去,往往在几秒钟的犹豫中;一幅照片的成功,常常在一瞬间的果断之中。</P>
图片附件:
2951_10327_13728.jpg
(2005-7-3 09:42, 16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100
http://xqtax.com.cn/bbs/attachment.php?aid=13728
欢迎光临 丹阳市鑫桥税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http://xqtax.com.cn/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