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销售滞后”应被认定为偷税行为 [打印本页]

作者: ywb    时间: 2006-12-15 15:21     标题: “销售滞后”应被认定为偷税行为

    所谓销售滞后,是指按税法规定应当在当期确认并进行纳税申报的应税销售收入,拖延至后期确认并进行纳税申报的行为。
  目前,销售滞后现象在经济生活中相当普遍,尤其是货物销售滞后现象最为突出。销售滞后现象可归纳为三类:一是直销收入滞后。指销售方直接向购货方销售商品或劳务(指按税法应当确认销售收入)后,若购货方不急于取得销售发票,销售方当期就不确认收入,也不进行纳税申报,从而形成销售滞后。二是代销收入滞后。供货方将货物发往异地代理商,代理商销售货物并将货款汇给供货方后,不提供或延缓提供“代销售清单”(或代理商提供“代销售清单”后,供货方不及时确认收入),从而造成销售滞后。三是经销收入滞后。供货方将货物发往经销商后,经销商从供货方取得货物时暂不索取销售发票,当经销商将其货物出售后,再根据购货方情况向供货方索要发票,并将发票直接开往购货方,这样经销商不仅达到了不缴或少缴流通环节税款之目的,也同样造成了供货方销售滞后。诸如此类的销售滞后现象,不仅有碍于税收的公平和公正性原则,也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税收征管秩序,影响了国家税款及时征收入库。
  然而,对纳税人销售滞后现象,一些税务部门却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在日常税收征管工作中,不仅会忽视销售滞后现象,甚至还会将其作为一种调节税收收入的手段。如有些税务部门在当年税收收入任务完成的情况下,往往就会默许纳税人延缓体现销售收入,延缓申报纳税。而在实施税务稽查时,针对当事人销售滞后现象,一些税务部门的处理办法是:对当事人实施税务稽查之前(一般是稽查通知书下达前),当事人若已将销售滞后的收入申报纳税的,则不以偷税论处,仅依法加收滞纳税款的滞纳金(也存在不加收滞纳金的情况)。其理由是“稽查之前当事人已申报纳税,没有造成不缴或少缴税款”。当事人若在税务部门实施税务稽查时,仍未将销售滞后的收入申报纳税的,则按偷税论处。然而正是由于一些地方对销售滞后,采用了以实施稽查时间来划分“偷税”与“非偷税”界限的方法,从而使得销售滞后现象成了“可商量”的问题。对此,当事人只要能及时掌握对其实施稽查的时间,就可回避销售滞后所造成的偷税之嫌。也正因如此,销售滞后现象对一些地方而言,逐渐成为征纳双方都“不以为然”的问题。
  笔者认为,无论是在日常征管中默许纳税人延缓确认销售收入,延缓申报纳税,还是在实施税务稽查过程中,对销售滞后采用按实施时间来划分“偷税”与“非偷税”界限,都是欠妥的,有悖于《税收征管法》和《行政处罚法》。根据《税收征管法》,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或者进行虚假申报、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是偷税的定义,销售滞后实质上就是一种偷税行为。这种偷税行为,只不过是在以后的申报纳税过程中,主动或被动地进行了纠正。针对这种现象,不妨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从《税收征管法》角度分析。当事人自实现销售之日起,纳税义务实质上就已经发生,就应当依法及时申报纳税;正因为当事人因销售滞后而隐瞒了当期的销售收入,并造成了不缴或少缴税款,就已构成了《税收征管法》第六十三条的偷税事实;这种客观存在的偷税事实,虽然在以后的申报中进行了纠正,但原已存在不缴或少缴税款的事实,却并不会在以后的申报中消失(指当事人曾非法占有税款这一事实,且已给国家造成了损失)。所以,当事人销售滞后,实质上就是一种偷税行为。当事人无论是主动地还是被动地补缴了税款,都应以偷税论处,不仅要依法加收滞纳金,还要给予适当的行政处罚。至于按实施税务稽查的时间来认定当事人行为是否属偷税,显然存在变相执法之嫌,应当予以纠正。二是从《行政处罚法》角度分析。《行政处罚法》中规定,当事人实施了违法行为,若主动消除或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属于从轻或减轻处罚的法定情节,但并非不予处罚(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不予处罚的除外)。所以,针对当事人因销售滞后所造成的偷税行为,均属于自行消除危害行为的法定情节,应当给予从轻或减轻处罚,而不是放任自流,不予处罚。  






   www.ctaxnews.com.cn 2006.12.11  胡海瑞




欢迎光临 丹阳市鑫桥税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http://xqtax.com.cn/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