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中小企业热望“两法”合并
[打印本页]
作者:
ywb
时间:
2007-2-8 08:48
标题:
中小企业热望“两法”合并
不久前举行的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首次审议了《企业所得税法》草案。草案规定,对符合规定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将实行20%的照顾性税率。这一条规定引起了国内众多中小企业的普遍关注。
“这对我们这种年利润才几万元的小公司来说,绝对是个利好消息,意味着中小企业的生存将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福建省福州市荣发食品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姜利财说。根据有关部门测算,目前全国外资企业实际平均税率在13%左右,内资企业实际税率在25%左右,内资企业的所得税负担几乎是外资企业的两倍。
实际上,姜利财的话代表了许多中小企业的心声。改革开放28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蓬勃发展。截至2006年10月底,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已达到4200多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9%,创造的工业新增产值占全部工业新增产值的70%,提供的出口占出口总额的68%,缴纳的税收占全部税收收入的48%。尽管我国中小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其在发展中依然面临着诸多共同难题,普遍存在着融资困难、信息不畅、开拓市场能力较弱等问题,特别是在税收优惠上,与外资企业有很大的差距。因此,“两法”合并自然而然会引起庞大的中小企业群体的高度关注。
“草根”企业为何喜欢戴“洋帽子”
2005年底,福建省共有53984家中小企业,数量占全省工业企业的99.9%。其中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占到了39.8%。但是细心的人会发现,为了套取税收优惠,在这些打着外资旗号的企业中,很多“洋老板”都是“土出身”。
汤先生是土生土长的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人,在他名下,有两家企业。奇特的是,一家创办于1996年的制衣企业是内资性质的,而一家2001年新投资的箱包企业则以外资的身份示人。对于这种“双重身份”,汤先生显得有些无奈。由于内、外资企业在征收所得税时奉行的是“双轨制”,为了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不得已假道“外资”来获得税收优惠。
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福建省内走汤先生这种路子的中小企业主比重不低,在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征收的“双轨制”下,很多福建的老板纷纷通过“技术手段”将自己企业的身份改造为外资企业,争先戴上外资的帽子。现在他们名下的“外资企业”正享受着优于内资同行的税收政策。
在福州市经营纺织业的张老板向记者揭示了其中的奥秘。2004年的时候,张老板找了一家律师事务所在香港注册了一家公司,注册资本为100万港币。然后用这家港资背景的公司回老家福州市投资,一来一回,这位前半辈子没离开过老家的40岁的内地人变成了港商。
张老板为记者算了一笔账,他的企业现在每个月的销售额是300多万元,一年销售收入约为3600万元,公司平均利润水平约10%,一年利润360万元。按照17%的外资企业所得税率计算,张老板每年要缴纳的所得税为60多万元;而如果他们是内资企业,按照33%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那么企业每年就要缴纳118万元之多。
此外,外资还能享受“两免三减半”(前两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等优惠政策。张老板名下的外资企业成立还未满两年,还在两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的优惠之列。也就是说,与其他内资企业相比,仅仅因为转换了一下企业身份,张老板两年就节约了230多万元,而成本只是1720元港币的注册费用。而有些地方政府和开发区为了招商引资,还竞相拿出各自的优惠“土政策”,吸引外资去当地投资,比如3年全免税、“两年五减半”等。
福建省一位基层地税干部告诉记者,现在很多企业都搞“一厂两制”的把戏,把土地、房产等固定资产都放在自己内资企业的账下,以此来规避外资企业要被收取的房产税,而把公司业绩这块纳入自己外资身份的企业名下,从而少缴大量的内资企业所得税。
假外资挤压真内资的生存空间
一位专家告诉记者,“洋老板”在一定程度上挤压着地地道道“土老板”的生存空间。长此以往,福建省的中小企业可能面临全行业的危机。
该专家说,大部分的福建中小企业都是出身草根,是在当初来料加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福建历来缺煤少油,自然资源匮乏,使得福建企业大多扎堆于劳动密集型制造产业。很多老板在发展初期都是采取跟随战略,一味模仿周边他人的成功模式而发展起来的。这使得一定交通半径范围内的福建中小企业,其经营模式、原料来源、市场定位都大致相同。进入目前供过于求的买方时代,这些企业展开竞争的唯一招数就是相互压价。这使得大量的福建中小企业疲于内耗,利润本来就很低微,还要承担比外资企业高出许多的税收负担,企业将更加不堪重负。
据统计,2005年福建省规模以上中小型企业工业企业户均产值5245.38万元、户均销售收入4712.35万元、户均固定资产1633.26万元,分别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3.75%、79.6%和82.4%。数量多,规模小,资金少成了福建中小企业的鲜明特点。
“假外资虽然短期收益明显,但并不是企业长期发展的正确途径。”一些本土企业的负责人已经看出了这个问题。一位坚持用内资身份办厂的企业家告诉记者,假外资根本无法解决福建许多中小企业本身各方面积累不足,与外资企业实力差距较大的问题。一个真正能做大做强的企业,是用正不用奇的。企业只有负起社会责任,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同,得到各方面的支持。
有专家认为,在某种程度上,假外资的行为还是一种饮鸩止渴的做法。它使得全行业内出现“劣币驱良币”的恶性循环,相当多的诚信纳税的企业出于竞争的压力,无奈选择了转换身份,使得行业内的诚信和纳税意识被极大破坏。而这些假外资企业钻国家政策法律空子“节约”出来一定的现金,比之内资同行,有了更大的降价空间。在目前福建很多中小企业的竞争不是以附加值、以品牌竞争为主手段的背景下,成为某些企业大打价格战的筹码,更进一步加剧了福建相关企业的生存恶化问题,使得整个行业更难发展起来。
那位坚持用内资身份办厂的企业家就深受其害。“由于是按33%征收企业所得税,我的企业产品的成本要比假外资同行的产品高10多个点,这使得我经常被迫接招,现在我正盘整自己企业的品牌计划,希望能尽快走出价格混战的泥潭。”
“两法”合并反映中小企业心愿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梅育新曾分析,产生假外资的根源在于“逆向歧视”的外资税收优惠政策。这种超国民待遇的优惠政策已经损害了内资企业的竞争力。它突出地表现在妨碍大量内资企业更新设备、提升产业结构和吸引人才等方面,“在某种程度上,它甚至已沦为某些跨国公司扼杀内资企业的帮凶”。
与很多中小企业有业务往来的福州榕瑞会计师事务所的黄腾旭先生就向记者说道,很多福建的中小企业主一直都有呼声,希望能改变这种不公平竞争的状况。“从2000年~2006年,我们年年要面对国外的反倾销调查,而我们国内还给外资企业这么优惠的税收政策,这太不公平了。”
福州荣发食品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姜利财说,本来外资企业在资金、人才各方面的竞争力就强于大部分福建中小企业,再加上目前税率上的差距,使得内资企业在外资介入比较深的一些行业根本无法与其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一些中小企业纷纷变成假外资也是情理之中的选择了。
福州某保险代理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就认为,虽然目前其所在的行业刚刚兴起只有5年,外资进入的还很少,全行业正处于培育阶段,所得税这块对他们企业的影响还很小,但从长期看,如果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待遇的巨大差距长期存在,无疑将影响行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所以他以及他身边的朋友十分关心“两法”合并的进展。
福州日同辉太阳能应用技术有限公司的相关负责人认为,如果“两法”合并一切顺利,对于他们投资高科技领域的中小企业来说,是最高兴不过的事情,因为大家将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竞争。
据这位负责人介绍,福建省的很多中小企业,都有投身高科技领域的想法,但是往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他们希望引入国外的战略投资者来合作,而这些老外很多时候一般希望能和本土企业合作。如果出于税收政策的压力,变身为假外资,就会影响双方合作的达成。“两法”合并实现后,企业就不用为这个选择而苦恼了。
扭转内、外企税收不平衡政策相继出台
除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即将合二为一,近一段时间以来,其他一些扭转内、外资企业税收政策不平衡的政策已经相续出台。
2006年7月1日起,国家税务总局将内资企业计税工资扣除标准提高1倍,从800元提高到1600元;2007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将城镇土地使用税的征收范围扩大到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2007年1月1日起实施的《车船税暂行条例》,将过去的《车船使用牌照税暂行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船使用税暂行条例》合二为一,不分内资、外资统一征收。
有关分析人士指出,这是中国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即向“两法”合并迈出的前奏。
福建省政府有关部门的人士认为,借着税收政策调整的东风,福建省内很多中小企业的税收成本将会大幅下降。省下来的资金刚好可以用于品牌建设和产业升级,一些有实力的中小企业如能抓住契机也很可能成长为龙头企业。
福建省主管工业的副省长李川近日表示,在今后一段时期,福建省要在内涵深化、外延拓展、注重增长方式转变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完善政策,营造中小企业的良好发展环境,并将引导中小企业集聚发展,着力培育产业集群,努力促进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的有效发展。
www.ctaxnews.com.cn
2007.02.05 陈荣富,张宗海
欢迎光临 丹阳市鑫桥税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http://xqtax.com.cn/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