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类巨额减值准备需警惕:光伏业计提最凶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覃秘 日期:2013-03-26
随着年报的逐步披露,一批需要计提巨额减值准备的公司也浮出水面。上证报资讯统计显示,从年初至今两市已披露了近30份减值计提公告,光伏行业不出意外成为减值大户,面对行业困境一些主营光伏组件的公司纷纷计提数以亿计的减值准备,一些非主营公司在“断腕”的同时也不得不承担损失。
不过和光伏业之惨淡已众所周知相比,一些因收购失败而需要计提商誉损失的公司则显得突兀。可以预料,随着近2年并购活动的迅速增多,这类“黑天鹅”事件或许会逐步爆发出来。
光伏业普遍大额计提 “异类”需警惕
光伏行业的寒冬仍在持续,相关公司的亏损以及大额减值准备并不令人意外。据上证报资讯不完全统计,截至昨日已先后有6家涉足光伏的公司发布减值准备公告,不过在多家券商研究员看来,这些已经暴露的风险并不可惧,一些前期讲了“故事”,到现阶段还拼命撑着的公司,才真正值得投资者警惕。
ST超日应是目前A股上市中光伏企业里风险暴露最彻底的。据公司公告,拟对公司2012年度合并财务报表范围内的相关资产计提减值准备,金额高达4.8亿元,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资产包括应收款项、存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长期股权投资。据业绩快报,公司2012年营收约20.5亿元,但归属于上市股东的净利润为亏损13.7亿元。公司昨日披露,由于涉及的海外光伏电站业务较多,相关财务数据仍需进一步整理和确认,预计财务审计工作将延后完成,年报披露将延迟到4月25日。
同样披露减值计提公告的相关公司包括孚日股份、盾安环境、横店东磁、航天机电和江苏宏宝等。如孚日股份,公司对其光伏项目资产组计提了1.2亿元的资产减值准备,预计将减少公司2012年度净利润9000万元。
航天机电则披露,因公司控股子公司内蒙古神舟硅业已连续3年大额亏损。按谨慎性原则,公司及控股子公司上海神舟新能源拟按股比对神舟硅业长期股权投资计提减值准备4.6亿元。值得注意的是,公司披露的一些减值细节表明,其出口到海外的光伏组件,有合作方申请破产造成坏账的,也有对方直接无法再联系上的,行业的整体困境加剧了收账风险。
有券商分析人士介绍,光伏行业的困境早已不是新闻,相关公司的亏损以及大额的资产减值准备,其实已经在市场的预料之中,能引起市场关注的无非是具体减值数额的大小,由于这是整个行业的困境,相关公司特别是过去几年内高速扩张的公司很难摆脱整个行业的命运,这就需要投资者特别小心,少数介入光伏较深的公司目前风险或许还没有暴露,而一旦暴露很可能是个“大地雷”。
并购损失最“意外” 考验管理层诚信
和光伏行业普遍性的大额计提相比,一些计提资产减值的公司虽然损失并不大,但也引起了敏感投资者的警惕,如大连三垒和新世纪,两者的收购活动都在极短的时间宣告失败,简单的公告显然无法打消中小投资者心中的全部疑虑。
大连三垒日前公告,在2012年度报告中对鑫图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全额2251万元计提了减值准备。据介绍,2012年3月,大连三垒在香港设立了全资子公司鑫图投资,并由鑫图投资出资在德国设立新德罗斯巴赫有限公司,用于收购德国德罗斯巴赫有限公司资产,收购价为228万欧元。但在2012年7月,新德罗斯巴赫向德国Nrdlingen 地方法院申请破产保护,公司预计无剩余资产可收回。
公司解释,鉴于国际经济形势处于长时期低迷,新德罗斯巴赫公司无独立承接订单能力,且海外公司的运营成本较高,经过公司研究决定,认为新德罗斯巴赫继续经营下去,其高昂的运营成本势必对大连三垒公司的净利润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决定及时终止。
3月份启动收购,7月份对收购标的申请破产,大连三垒“高效率”地在海外交了2000多万元的学费。需要提醒的是,不论是经济低迷还是海外运营成本较高,都不是公司在收购完成后突然出现的变数,如果说公司没有一点准备,只能说整个收购活动太草率,而面对这份同样草率的解释,难怪投资者亏得不服气。另外,公司是在监管部门的干预下才不得已披露该笔损失,更令投资者摇头。
和大连三垒相比,新世纪计提巨额商誉损失的国内并购,留给投资者的疑虑一点都不少。2009年11月,新世纪在上市3个月即紧急启动并购,以4000万元超募资金收购南京江琛自动化系统有限责任公司全部股权,但很快公司发现收购标的存在严重的财务问题,并导致买卖双方反目,并最终走上法庭。
令投资者疑惑的是,新世纪一直未主动披露该笔投资的真实情况,只到被收购方告上法庭之后在反诉公告中才不得已提及,根据公司最新披露的计提商誉减值准备公告,投资者将不得不一起承担近2000万元的损失。
任何交易都存在风险,关键是看能否通过各种途径对风险进行全面评估。从大连三垒和新世纪披露的情况来看,上市公司对收购标的的评估明显不够。业内人士介绍,因此前盲目收购扩张给部分上市公司带来的负面效应开始释放,伴随着2012年度业绩的逐渐披露,更多的上市公司将开始为收购时未能充分评估收购风险“埋单”。本报此前统计显示,2012年前10个月,约有30家民营上市公司公告了海外并购计划。标的公司主要来自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国家。这些并购能否避免财务风险,值得投资者密切关注与警惕。